ID: 24346195

第26课《诗词五首》同步探究学案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5次 大小:3215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6课,诗词五首,同步,探究,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有关作者简介、生平背景等基础知识。2.疏通文意,了解每首诗歌的诗意,体会内在情感。3.研读文本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2.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3.积累古诗文名句,涵养语文素养 1.疏通文意,了解每首诗歌的诗意,体会内在情感。3.研读文本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情景导入】 同学们,若把人生比作画卷,古人早用诗句绘尽千般滋味。今天我们要遇见五位诗人,看他们笔下的人生风景。 陶渊明在东篱采菊,品出归隐的悠然;杜甫在战火中望春,写下家国的伤痛;李贺笔下雁门战场,燃着将士的热血;杜牧凭赤壁古战场,叹出历史的沧桑;李清照在星河下扬帆,诉尽追梦的豪情。这五首诗藏着五种人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读懂古人的心境。 《饮酒》(其五)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作品简介】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 陶渊明《饮酒》(其五)创作于他 41 岁辞官归隐后的中年时期,约公元 416-417 年。此前他多次出仕,却因厌恶官场腐朽、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弃官,回到柴桑过耕读生活。 归隐后,他虽需躬耕劳作,却远离了官场束缚,常在酒后抒发心境,《饮酒》组诗便多为此时随性而作。当时社会动荡,他融合儒道思想追求精神超脱,这首诗正是他田园生活的写照,也体现了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与精神自得。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读准断句情感,同桌互相朗读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③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2.教师示范诵读文本 3.学生分角色诵读文本 诵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二)课文内容整体翻译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翻译】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不受世俗交往的喧扰。 【原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翻译】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了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了。 【原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翻译】(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原文】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翻译】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 【原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三)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