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公平正义的价值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49年 1978年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注意时间划分 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In the arduous exploration Advance in the middle 一、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过渡时期的划定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1949年到1956年,整体上讲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可以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因此我们也把这段历史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叫过渡时期,也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补充: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完成民主遗留问题; 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小组讨论: 视频展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哪些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 化 三 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革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 个体农民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手工业合作社 改造后 性质 改造方式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实质:(补充)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改造前性质 公私合营 情境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情境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济条件)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重要经验) 3、过渡时期的历史必然性 情境三:建国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个体农业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情境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外部环境) 3、过渡时期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