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塞》《凉州词》群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核心教学理念 “文化传承与思维共生”理念以边塞诗为载体,既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如诗句理解、朗读品味),更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质疑、思辨活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与和平”“光荣与伤痛”的关系,避免将经典诗歌教学停留在“背诗解意”的浅层层面,实现“文化传承”与“辩证思维”的同步培养。 “以生为本,情境化体验”理念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通过边塞风光视频、诗句画面联想、当代英雄事例链接等情境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体验”,在具象感知中理解抽象的“家国情———,让经典与现实对话,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意义感。 “群文整合,聚焦核心素养”理念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以“边塞诗的多元价值”为整合点,将两首诗歌的“景物差异”“情感冷暖”“时空维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群文对比中发现共性(家国情怀)、辨析个性(荒凉与豪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二)整体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遵循“情境导入—文本探究—思辨升华—现实联结”的四阶逻辑,形成“由浅入深、由文及人、由古及今”的教学脉络: 情境导入:以边塞风光视频+诗句片段切入,快速建立“边塞”的直观认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边塞诗”主题; 文本探究:分“初识—感知—思辨”三任务,从“找事物、想画面”的基础理解,到“冷暖情感、时空差异”的深层分析,再到“古今情怀是否改变”的价值追问,逐步深化对诗歌的认知; 思辨升华:通过“为何仍需诵读边塞诗”的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光荣与伤痛”,理解边塞诗的传承意义; 现实联结:链接当代戍边战士、科研工作者(黄令仪、于敏等)的事例,将“边塞精神”从古代延伸到现代,让家国情怀落地,最后以习总书记对英雄的论述收尾,升华情感。 教材与单元分析 两首诗为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前两首,这是部编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边塞诗。本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单元要素,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的字面含义与深层意蕴。 通过对比、质疑、探究,思辨为何我们仍需诵读边塞诗,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体会诗人对和平的渴望,理解边塞精神的双重内涵:保家卫国的壮志与对战争苦难的悲悯。 四、教学重点:思辨为何我们仍需诵读边塞诗,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难点:思辨光荣与伤痛的辩证关系,理解边塞诗的多元价值。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我们领略了祖国边陲独特的风光,这一片土地,既染着金戈铁马的凛冽,又藏着长河落日的苍茫,是驼铃悠扬的丝路节点,更是无数将士守望家国的疆场。在视频中出现了一些诗句,这些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就是边塞诗。今天,我们便循着王昌龄的《出塞》与王翰的《凉州词》,走进那片被诗意浸润的边塞天地。 二、新授 任务一:初识边塞诗 介绍边塞诗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介绍边塞诗,出示地图,边塞指北部与西北边疆一带,范围更大一些,凉州为其中一个地方。(解诗题)出塞指诗人出发到边塞,凉州词的意思谁有好办法来理解呢?(看注释) 介绍诗人 王昌龄七绝圣手,王翰《凉州词》七绝压卷之作 3.初读古诗,让字音随诗意流淌。正音。哪位同学愿以声为引,带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注意:《凉州词》为七绝律诗,无轻声,划分节奏223再读一遍,全班共诵,让诗韵在教室里流转。评价从字音的准确、情感的表达两个角度进行。 4.诗声渐歇,字句留香。请同学们细细品读《出塞》,找一找诗句中有哪些事物。(板书:找事物) 事物:明月、关、人、胡马、阴山 这些风物,是边塞的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