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356843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79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2025-2026
,
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学年
,
教案
,
1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 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 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 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其后进入“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找出在初中时学过的古人类遗址并圈出来。学生应能找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问题:我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数百处。根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生活时间、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等。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我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过渡:这些古人类与我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尚待考证,但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在各遗存位置配以相应的农作物产品考古遗迹图、房屋建筑复原图等图片),找出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文化遗存,如淮河上游舞阳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教师根据地图强调:除了上述文化遗存外,还有诸多文化遗存,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所有观察结果,指向“数量多、分布广、存在核心区域”等特点,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一样。 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件(共15张PPT)(2025-11-11)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件(共19张PPT)(2025-11-10)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19张PPT)(2025-11-11)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5张PPT)(2025-11-11)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4张PPT)(2025-11-1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