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的表内除法》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5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1~6的表内除法”单元的起始课,核心内容是“平均分”的初步认识。教材通过“分糖”“分饼干”等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概念。这是后续学习除法意义、列除法算式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以“问题驱动+操作体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调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公平”“一样多”等生活经验已有初步感知,但对“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缺乏系统理解。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趣味性任务吸引。部分学生可能将“分完”误解为“平均分”,需通过对比辨析突破认知误区。教学中应借助图形、实物、动画等直观手段,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中逐步建构概念,培养数感与推理意识。 课时教学目标 数学观念 1. 在真实分物情境中,能通过操作感知“每份分得同样多”即为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2. 能根据“每几个一份”的要求,用圆片或小棒进行圈画操作,准确说出分的过程与结果。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对比不同分法,发现“每份同样多”才是公平的,提升逻辑判断能力。 2. 能在小组合作中提出多种平均分方案,并归纳“每份数越多,份数越少”的规律,发展推理意识。 探究实践 1. 能独立完成“8袋饼干每2袋一份”“12袋饼干每3袋一份”的圈画任务,动作规范。 2. 能借助圆片摆出“12袋饼干”的多种平均分方法,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 态度责任 1. 能主动参与分物游戏,乐于分享自己的分法,体现合作精神。 2. 能在活动中关注他人发言,学会倾听与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 掌握按“每几个一份”要求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能规范表达分的过程。 难点 1. 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认知跃迁,理解“公平”背后的数学含义。 2. 在多样分法中识别并归纳“平均分”的规律,形成抽象思维。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操作探究、小组合作、对比辨析、语言表达 教具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电子白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秋游分物大挑战【5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动画短片: 【 图片链接报错 情境导入 】:动画呈现“二(1)班秋游准备分东西”场景———绿衣男孩、蓝衣女孩、蓝白校服男孩、黄裙女孩围在黑板前讨论:“我们班明天要去秋游,把东西分一分。”背景有纸箱、橘子、香蕉、糖果等物品。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在商量什么吗?如果让你来分这些好吃的,你会怎么分呢? (2)引入主题,揭示课题 教师展示课题卡片:“第1节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并强调:“今天我们要当‘分物小能手’,学习一种特别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 图片链接 AI绘本 】:点击生成“秋游分物”连环画插图,画面风格卡通,色调明亮,尺寸512 x 512,用于课堂展示。 引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分物故事吧! 二、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1)任务1:分糖大挑战 出示问题:乐乐拿了6块糖,要分给3个同学,可以怎样分? 教师示范:用6个圆片代表6块糖,先随意分成1、2、3三堆。 追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 图片链接 疯狂抢答大战 】:学生举手抢答,回答“不公平,因为每人分得不一样多”。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个人分得一样多? 【 图片链接报错 数字人说话 】:点击播放数字人“小智”语音:“我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