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身体上的尺子》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身体上的“尺子”》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身体上的尺子”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利用这些‘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空间或其他物体,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运用测量长度的知识,了解身体上的一些‘长度’;能用身体上这些‘长度’测量教室以及身边某些物体的长度能记录测量的结果,能与他人交流、分享测量的经验,发展量感。”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以“身体上的尺子”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身体部位(如拃、庹、步等)作为“非标准长度单位”的测量价值。教材通过“生活需求(买衣服量尺寸)—认识身体尺—测量与记录身体尺—应用身体尺估测物体长度—拓展身体尺的秘密”的逻辑展开:先结合“量身高、肩宽”等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身体长度的关注;再系统介绍“拃、庹、步、脚”等身体尺的定义与测量方法;通过“两人合作测量”“用身体尺估测道路、树干”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身体尺的实用性;最后以“小讲堂”拓展身体尺与身高、头长的关系,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实践→文化拓展”的编排思路,旨在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估测能力与实践意识。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已认识“厘米、米”等标准长度单位,具备初步的测量操作经验,但对“身体尺”这种“非标准单位”的认知较模糊。学生对自身身体部位的长度充满好奇,动手操作意愿强,但抽象概括能力与估测能力仍在发展中:能完成简单的测量任务,却难以精准理解“不同人身体尺存在差异”,且在应用身体尺估测时,易因单位不统一导致误差,需通过大量实践活动逐步建立量感与估测技巧。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拃、庹、步、脚”等常见“身体尺”,能测量并记录自己身体尺的长度。 2.能运用身体尺对物体长度进行估测。 3.经历“观察生活需求—认识身体尺—测量身体尺—应用身体尺估测”的实践过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5.在小组合作测量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认识并测量“拃、庹、步”等身体尺,掌握其测量方法。 2.能运用身体尺对物体长度进行合理估测。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不同人身体尺存在差异”,并能结合自身身体尺进行准确估测。 2.灵活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应对不同的测量对象。 五、教材编排特点。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情境驱动,贴近实际需求 以“买衣服量身高、肩宽”“贴福字定位”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解身体长度的必要性”,激发探究欲望,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2.实践操作贯穿,强化量感建立 编排大量“量一量、用一用”的动手活动(如两人合作测量身体尺、用身体尺估测道路/树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