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能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合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米),发展量感与应用意识,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范畴,是对“厘米”“米”认知的巩固与拓展。以“判断学校旗杆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为任务载体,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理解—分析解———回顾反思”的完整问题解决过程,借助生活经验,体会“长度单位的选择需结合物体实际大小”,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更复杂的单位选择与测量应用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生活问题驱动→数学分析推理→反思验证深化”的路径:先以“旗杆高度的单位争议”引发思考;再通过“拃长对比”“身高累加”等生活经验,推理出合理单位;最后以“新铅笔长度参照”反思验证,体现从“生活问题”到“数学推理”再到“认知深化”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掌握“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但“结合物体实际大小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经验较为欠缺,易出现“单位与物体实际不匹配”的错误。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旗杆、铅笔”等物体的实际长度有感性认知,但“借助生活参照进行抽象推理(判断旗杆高度单位)”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与合作交流能力,能参与“分享生活经验、推理单位合理性”的活动,但逻辑推理的严谨性需强化。 核心素养目标 1.能结合生活经验,直观感知“13厘米”与“13米” 的实际长度差异,发展对长度单位的敏锐感知。2.能借助“1拃的长度”“自身身高”“新铅笔长度”等生活参照,逻辑推理出旗杆高度的合理单位,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3.体会长度单位在“判断物体高度”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经历“阅读理解—分析解———回顾反思”的问题解决过程,掌握“结合生活经验推理单位合理性”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正确判断物体适合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参照,推理出物体实际长度对应的合理单位,理解“长度单位的选择需匹配物体实际大小”的本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用手势表示出1 m和1 cm的长度。2.测量下列事物该选用哪种长度单位?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个谜语,大家快来猜猜看。课件出示:高高个子迎风站,身披红袍旗相伴,要问身高有多少,厘米还是米来判。(打一物体)师:打一个咱们校园里的物体,谁能猜出来?师:真聪明,一下子就猜中啦!课件出示:师:看,学校里的国旗杆总是高高地立在校园里。那大家想想,它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今天咱们就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知识,一起来判断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思考、交流,有学生举手:我猜是国旗杆! 以“校园国旗杆”为谜底的谜语切入,契合低年级学生喜好游戏的特点,快速吸引注意力;谜底是学生日常可见的物体,消除陌生感,激活课堂氛围。抛出“国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的核心疑问,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选单位需结合物体实际”,自然引出“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课题,使学习目标更具指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