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0330

【教学评一体化】人教版二上4.1《认识厘米》(教案)

日期:2025-11-1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910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人教,认识厘米,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厘米和米》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厘米和米》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的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单元,为后续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及学习周长、面积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古代用“庹”“拃”测量产生的矛盾,自然引出“厘米”(用于测量较短物体);再通过“测量黑板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出“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并建立“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随后认识“线段”(直的、可测量长度的图形),学习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最后结合“国旗杆高度判断”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特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整体编排体现“从生活需求到数学概念,再应用于生活”的逻辑,注重知识的生成与实践应用。 (三)学生认知情况 二年级学生对“物体长短”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缺乏“统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概念,对“厘米”“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模糊。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但抽象概括能力、空间观念仍在发展中,测量时“对齐尺子0刻度”“正确读取长度”等操作技能需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对“线段是直的且有长度” 的特征也需借助具体实例理解。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能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描述物体长度,解决简单的测量问题。 4.经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米→认识线段→应用长度单位”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与数学推理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6.在测量、画线段等实践活动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与合作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厘米”“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2.认识线段,能正确量、画线段。 3.能根据物体实际长度选择合适的单位(厘米或米) (二)教学难点 1.精准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 2.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问题驱动,凸显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开篇通过“用拃量课桌,结果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相同长度会有不同结果”,自然导出“统一长度单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