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0596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50177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壹座城 三个人 各自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初读文本,梳理文脉,探究文章在结构内容安排上的精妙; 2.细读文本,赏析美景,体会人、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3.再读经典文段、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文辞之妙。 壹座城 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 三个人 郁达夫 朱自清 史铁生 邂逅北京 留下经典 他们与它是什么关系? 朱自清与北平 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 郁达夫与北平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北平在民国时期已不是首都,但在作者心里,依旧是都。从当时的地域,特别是文化底蕴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郁达夫从杭州重新回到北平,他写“秋的味道”,也是在回忆当年居住北平的时光。“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故都”的秋,这里面有离开北京十年的感慨和怀念,也有对北京的深刻感情,让人的思念有点悲切。 史铁生与北平 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任务一 梳理文脉,探究文章在结构内容安排上的精妙; 1.默读文章,梳理文本内容,整理出思维导图,思考贯穿文章的线索和作用。 ①庭院秋景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鸣 任务一 梳理文脉,探究文章在结构内容安排上的精妙; 1.默读文章,梳理文本内容,整理出思维导图,思考贯穿文章的线索和作用。 荷塘月色 ①荷塘漫步  ②塘上月色  ③联想采莲 任务一 梳理文脉,探究文章在结构内容安排上的精妙; 1.默读文章,梳理文本内容,整理出思维导,思考贯穿文章的线索和作用。 ①人与景  ②人与人 任务一 梳理文脉,探究文章在结构内容安排上的精妙; 2.都说散文“形散神聚”,观察导图,小组合作探究分享。 形散 ①取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②表现方法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多种手法可以综合运用。 ③结构自由:散文在结构上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地组织材料和安排段落。 神聚 ①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中心思想; ②情感真挚,思想深刻:散文往往蕴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形散神聚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散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神聚是内在的核心思想。形散使得散文内容丰富多样,而神聚则保证了散文主题的集中。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得散文具有高度的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