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第一课 开启初中生活, 第一课时奏响中学序曲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项目 内容 授课年级 七年级上册(刚入学 1-2 周学生) 教材版本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课时主题 奏响中学序曲 ——— 初中生活新起点 授课时长 45 分钟 学情分析 1.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对比差异”“具象场景” 更易理解,抽象总结能力较弱;2. 生活现状:刚脱离小学熟悉环境,对初中校园、作息、人际存在 “好奇 + 焦虑” 双重情绪;3. 能力缺口:缺乏自主管理意识(如规划时间)、新环境适应方法,需通过生活化活动引导实践。 二、素养目标 素养维度 具体目标 健全人格 1. 通过回忆小学、分享初中初体验,接纳 “新环境有差异” 的现实,缓解适应焦虑;2. 形成 “挑战能促进成长” 的积极心态,主动期待初中生活。 责任意识 1. 对比小学与初中的自主管理要求,明确 “初中需主动规划学习、整理生活” 的责任;2. 尝试制定 1-2 条个人适应计划,初步建立责任认知。 交往能力 1. 在小组合作、全班分享中,学会清晰表达个人感受(如 “初中科目多,我有点紧张”);2. 主动倾听同学观点,初步掌握 “分享 - 回应” 的交往技巧。 观察能力 通过 “校园侦探” 活动,能从 “环境、学习、生活”3 个维度观察小学与初中的差异,提升具象观察与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 “校园环境、学习节奏、自主管理”3 个核心维度,精准对比小学与初中的差异(细化差异点,避免笼统)。 难点:将 “差异认知” 转化为 “适应行动”(如知道 “作息变早” 后,能说出 “每天提前 10 分钟睡觉” 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学回忆场景)、结构化小组合作法(固定角色分工)、具象对比法(表格 + 图片辅助)、反馈式分享法(教师即时回应学生感受) 五、教学准备 准备类型 具体内容 用途说明 教师教具 1. 小学 / 初中校园对比图(含操场、教学楼、实验楼实拍图);2. 空白对比表(提前打印,每人 1 张);3. 思维导图模板(A4 纸,中心已画 “如何适应初中生活”);4. 学长学姐短视频(1 分钟,内容:“我刚上初中也怕早起,后来定了闹钟 + 让妈妈提醒,1 周就适应了”);5. 彩色粉笔(用于板书差异点时分类标注:环境 - 蓝色、学习 - 黄色、管理 - 绿色) 1. 图片辅助具象认知,降低对比难度;2. 模板减少学生书写负担,聚焦 “内容填充”;3. 短视频用同伴榜样缓解焦虑,增强说服力。 学生学具 1. 小学纪念品 / 照片(提前 1 天布置:“带 1 件能代表小学回忆的东西,如毕业照、奖状、小玩具”);2. 黑色签字笔 + 彩色笔(用于填表格、画思维导图) 1. 实物触发回忆,让导入环节更有共鸣;2. 彩色笔辅助思维导图装饰,提升参与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的小学回忆盒”(5 分钟) 步骤 1:实物分享(3 分钟)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老师看到大家带来了小学的‘宝贝’——— 有的带了毕业照,有的带了老师送的笔。现在请 3 位同学举手,拿着你的‘宝贝’站到讲台前,用 2 句话说说:‘这个宝贝是什么?它让你想起小学的哪件事?’” 示例引导(若学生不敢发言):“比如老师带了小学时的笔记本,上面有班主任写的‘加油’,每次看到都想起她帮我改作业的样子。谁愿意先分享?” 学生分享后,教师即时回应:“原来你小学和同桌一起玩滑梯呀,这段回忆真温暖!”“老师送你的笔你还留着,看得出来你很珍惜小学时光。” 步骤 2:过渡提问(2 分钟)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分享的小学回忆都很美好,那当你们第一次走进咱们初中校园时,有没有哪个地方让你停下脚步看了很久?或者心里想‘哇,和小学不一样’?”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初中操场有跑道,小学没有”“初中有实验楼,我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