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D D C A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C A B C D B 17、途径:中日贸易;太平洋贸易;中国与西欧国家贸易。 背景:中国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白银货币化(赋税制度变革);外贸政策调整。 (2)特征:流入为主。消极影响:内政外交收到控制;资源遭到掠夺,金融秩序被破坏;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民族危机加深。 18:(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消极: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小变”: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进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3)原因:《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理论:三民主义。 19.(1)通过会盟,以和平的形式实现了地区和平,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了元朝版图,有利于西藏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典范。 (2)中国军事实力不如日本,战则必败;寄希望于洋人来调停战争,钳制日本;维护自己之私利。面对日本挑起战争,主战派表现了士大夫阶层积极抵御外侮的立场:甲午战败由多方面原因所致,其战败归因于主战派并不合理,统治集团内部在对日态度上不能达成一致,对战败结果有重要影响。这一责任归因的逻辑突显出了慈禧统治集团的逃避责任,腐朽落后的心态和现状。 (3)特点:阶级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国走向世界;理论构建与统战实践相结合。 东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壮大了东北的抗日力量,极大地延缓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战争进程;同时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提供了早期经验,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 20.修改: 示例一:增加“明朝的社会经济”一目。(2分) 说明:明朝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其经济发展承前启后,既延续了宋元以来的经济形态,又有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增设此目可填补教材中古代经济史的关键环节,帮助学生感受从先秦到明清的完整经济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演变逻辑。(2分) 明朝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深度关联。如郑和下西洋依托官方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影响民间商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市民文化兴起。(2分) 这一部分的知识,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政治史为主”的单一视角,学会从经济层面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唯 物史观思维方式。(2分) 明朝的经济问题如农业商品化、区域经济差异、对外贸易政策与当代经济议题存在隐性关联。学习这些内容可帮助学生以历史眼光看待现实,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提升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2分) 总之,增加“明朝的社会经济”一目,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鉴往知来,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2分) 修改: 示例二:增加“明朝的民族关系”一目。(2分) 说明:明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民族互动涵盖蒙古族、女真族、藏族等多个族群,既有军事对峙,如明朝与北方蒙古政权的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如茶马互市、册封藏族和蒙古族首领。增设此目可衔接宋元、承接清代,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完整历史,避免民族史认知的碎片化。(3分) 明朝的民族政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为其既包含防御性的长城修筑,也有包容性的土司制度,这些实践反映了“民族关系受时代背景、国家治理需求影响”的历史规律。分析这些案例,能引导学生摒弃单一的“冲突叙事”,认识到“和平交往是主流、共同发展是趋势”,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分) 明朝民族交往中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如“改土归流”中肯定土司制度对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