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芣苢》《插秧歌》联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芣苢》《插秧歌》。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谈谈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芣苢》《插秧歌》均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劳动”主题单元的核心篇目。《芣苢》选自《诗经·周南》,是周代南方妇女劳作时的即兴民歌,以简洁韵律再现采摘场景;《插秧歌》是南宋杨万里的“诚斋体”代表作,用浅白语言刻画江南农户全家插秧的忙碌图景。两诗虽跨越千年、体裁各异,却均以写实笔触彰显劳动本真,前者侧重劳动之乐,后者凸显劳动之勤,通过联读可让学生立体感知劳动的多元内涵与永恒价值,契合单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核心导向。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句特点,了解“诚斋体”浅近自然的语言风格;积累“掇、捋、袺、襭”等文言动词及“兜鍪、莳、匝”等重点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动词运用与表现手法,理清劳动场景的描摹逻辑,培养辩证分析文本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吟诵想象劳动场景,体会民歌的明快韵律与古诗的生活质感,赏析劳动之美的不同呈现形式。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古人劳动中的乐观精神与责任担当,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传承热爱劳动的中华美德。 三、教学重点 1.赏析两首诗中动词的精准运用,辨析重章叠句、白描、比喻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2.对比两首诗的劳动场景与情感基调,把握“劳动之乐”与“劳动之勤”的内在关联。 四、教学难点 从具体劳动场景中提炼普遍的劳动精神,实现古代劳动智慧与当代青年责任的衔接。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芣苢》吟诵音频、插秧农事视频、重点字词注释图谱。 2.分组学习任务单:梳理动词脉络、对比手法表格、拓展思考问题。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千年劳动的跨时空对话 1.播放先秦农事场景动画与南宋插秧短视频,提问:“从周代田野到江南水田,劳动的场景在变,但不变的是什么?” 2.引入单元主题:劳动是文明的底色。今天我们通过两首古诗,走进古人的田间地头,感受劳动的温度与力量。 (二)常识铺垫:知人论世明背景 1.速记核心常识: 《诗经》:我国最早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源头,“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芣苢》属“风”类民歌。 芣苢:车前草,嫩叶可食、全草入药,是古代易得的实用植物。 杨万里:南宋“诚斋先生”,“诚斋体”以口语化、清新自然为特色,善写生活实景。 (三)核心活动一:吟诵品韵,还原劳动场景 任务1:分层朗读,把握节奏 任务2:聚焦动作,勾勒画面 从两首诗中提炼核心动词,分析好处。 《芣苢》 采、有、掇、捋、袺、襭 从“零星采摘”到“满载而归”,动作递进,氛围欢快 《插秧歌》 抛、接、拔、插、唤、折腰 全家协作,流程连贯,冒雨劳作,紧张忙碌 (四)核心活动二:对比析法,体悟情感差异 任务1:手法辨析 自主探究:两首诗分别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效果如何? 《芣苢》:重章叠句+赋,重复句式强化劳动韵律,直白铺陈采摘过程,乐在其中。《插秧歌》:白描+比喻,“笠是兜鍪蓑是甲”将农具比作战具,凸显农忙如战;“低头折腰只不答”以细节白描展现劳作忘我。 任务2:情感对比 讨论:两首诗的劳动情感有何不同? 《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乐在集体协作、自然馈赠、满载而归。 《插秧歌》:藏苦于勤,雨湿衣衫、无暇进食是艰辛,但全家同心、专注投入中透着坚韧乐观。 小结:劳动之美,既在于轻松欢愉,也在于奋斗担当。 (五)核心活动三:拓展探究,传承劳动精神 联系当下:两首诗中的劳动精神(协作、专注、乐观、坚韧)在今天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