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阿拉伯的文化成就, 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认识西亚、非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从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西亚和非洲的主要文化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宗教对不同区域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古代西亚和非洲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从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古代西亚和非洲的主要文化成就,古代西亚和非洲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四、导入:单元主旨引入。 五、新课 (一)古代西亚文化———世界最早的文明 1、地理位置: 2、西亚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因素:①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②两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冲击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③周围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扰;④洪水不可预见地泛滥,产生了现实、恐惧、悲观的人生观。 (2)历史原因: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两河流域政权更替表 苏美尔王朝(前2900-前2300) 城邦林立 阿卡德王国时期(前2300-前2191) 统一了巴比伦 乌尔三王朝(前2113-前2006) 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前1595)(赫梯人所灭) 加喜特人时期(前16世纪-前12世纪) 统治两河400年 亚述时期(前8世纪-前612) 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 两河流域文明中断 波斯帝国时期(前539年-前330年) 马其顿-希腊时期(前334-651) (3)经济原因: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活跃。 ①世界上最早农业起源地: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②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双轮车。 ③前22-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 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货币。 ④前3500-前3100,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早期的城市。 3、西亚代表文明: 苏美尔文明 (BC3500-BC2300)、古巴比伦文明(BC1900-BC1700)、 亚述帝国 (BC8世纪-BC7世纪)、波斯帝国 (BC6世纪-BC4世纪)继承 4、古代西亚文化成就 (1)文字:“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①特点: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产生后不断变化发展总的趋势是简化。 思考:苏美尔人为什么会使这种书写材料? 主要与地理环境有关。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木材稀少,连石头也很缺乏,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平原的泥土,有大量的芦苇可供使用。 结论: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影响作用。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 (2)文学:《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内容: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艺术: 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乌尔王陵板画艺术。 ②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