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9972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教案

日期:2025-11-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1225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7课,近代,殖民,活动,人口,地域
  • cover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和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2.理论依据:近代以来的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根源在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footnoteRef:0],源此,美洲人口出现了三种变化:资本主义殖民性质的欧洲白人移民[footnoteRef:1]涌向美洲;惨遭屠戮、掠夺和压迫的原住民[footnoteRef:2]人数急剧减少;用来填补美洲劳动力空缺的非洲黑人[footnoteRef:3]数量常年增长,因此形成了美洲地区欧洲主导的多元文化结构和多元人口结构[footnoteRef:4]。这一过程随着欧美社会发展而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迁及印记。 [0: ] [1: ] [2: ] [3: ] [4: ] 华工入美及入澳的过程是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紧密结合[footnoteRef:5],与晚清人地矛盾、财政危机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综合因素息息相关。与美洲、澳洲原住民及被迁入的非洲黑人不同的是,华人外迁后,在世界各地依靠宗族意识和团结精神保存了较强的原生文化认同,并部分融合了当地白人主导的多元文化中,成为人口迁移中的特殊文化形态。 [5: ] 3.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在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位于中间位置,确实最能符合本单元标题的一课,因为本课包含了世界范围内主要民族、人种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文化多样性较为丰富的殖民时代美洲地区为主要时空定位,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适合利用本课内容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育,需要设计相应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或者任务探究,以实现难点突破。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的核心逻辑是,殖民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民族的主动、被动移民在美洲、澳洲汇聚之后,原生文化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形成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认同。在此逻辑下,教材内容可分为三个难度层次:层次一(简单)为殖民主义时代人口跨地域移动的阶段和类别,把握时空观念;层次二(中等)为殖民主义时代人口跨地域移动的原因和对当地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层次三(较难)为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跨地域移动在殖民主义时代汇聚在美洲、澳洲等殖民地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形态以及文化相融之后的文化认同。据此,本课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高低和教师个人经验选择内容的取舍和不同层次内容的比例,以形成能够符合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优秀设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时机为高二下学期中前期,学生们在经历高一的两册《中外历史纲要》和高二的两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学习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历史材料解读能力有一定的积累,具备一定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因此可以组织一定的探究和讨论。 同时,教学时机相对接近高二选科等级考试和高三复习,因此更需要注重对学生《中外历史纲要》的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及结合地图进行时空观念的整理和复习。 但是学生初中时对本课的知识了解不多,纲要教材中对人口迁移也没有过多介绍,对于一些概念比如文化认同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对相关历史概念做一定的说明和解释,也可以围绕本课的“文化认同”的概念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认识殖民时代美洲、澳洲地区人口迁移的来源和阶段;了解世界性人口迁移的基本时空定位。 2.史料实证:使用多元化史料分析、印证人口结构变化和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3.历史解释:理解殖民时代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的原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