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设计思路 部编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该教材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的最后一课,教学内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三目,第一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第二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促使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第三目是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据此笔者认为本课教学重心是战争对文化的双重作用,难点是辩证理解战争与人类文化交流和传播之间的关联。从学术研究看:本课主要讲述,现代战争即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认识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甚至是肉体的阵痛中,主动或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形成了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从教学资源角度看,二战的重要后果就是形成了美国和苏联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两种文化的对抗。笔者认为纲要下的这部分内容是应该增补进去的,这是符合课程标准“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的内容要求。 基于以上,笔者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两次世界大战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双重影响。与此相对应,设计了由三个主问题构成的问题链:如何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制造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怎样形成对两次世界大战全面公允的评价?。依据教学主题及问题链,将教材整合成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日不落帝国版图的破碎”,以英国及其殖民地为切口,梳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第二部分:印度:多元文化的统一体,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解释二战为何推动民族自觉成为国际公理;第三部分:新加坡:儒家文化的认同,以新加坡为例,讲授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将本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进行文化复兴与创新;第四部分:埃及:铁幕下的抉择和抗争,以埃及为例,探讨冷战格局下,两种文化对峙中,亚非拉国家的处境,以此点明本课教学立意:战争对文化的双重作用。 为了配合以上问题的解决,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梳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任务二:绘制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图;任务三:整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表现;任务四:根据教材,梳理学案表格(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的文化复兴)。四个学习任务依据主题+问题链设计,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使印度及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并不断增强,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和瓦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借助问题链的引导,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融会贯通,培养时空观念。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传播,使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并不断增强,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和瓦解。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文化交流与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