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检测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祭坛、塑像群和大型积石冢,并有猪龙等成套玉器;良渚文化中已有专门的贵族墓地,大墓有棺有椁,并有大量的玉琮、玉璧随葬。据此可知,当时( ) A.早期国家建立 B.文明交流加强 C.劳动产品共享 D.社会阶层分化 2.春秋战国时期,继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这一现象说明( ) A.君主权力衰微 B.文化认同加强 C.等级观念弱化 D.争霸战争激烈 3.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办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国家推行的分户政策 D.大量私田的出现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材料中该制度( ) A.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与考核 B.消除了地方割据 C.在“新皇帝”时期开始推行 D.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5.如图为某个老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a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B.b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c是唐朝时期,佛道思想成为主流 D.d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渐趋没落 6.东汉时期,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被称为“跋扈将军”。后来汉桓帝利用宦官单超等人的力量诛除了梁冀,单超因功封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专制皇权强化 B.外戚实力雄厚 C.宦官权力失控 D.政治腐败黑暗 7.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维护了士家大族特权 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成了贞观之治 B.促进了经济交流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9.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权力运作模式 A.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B.完善了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权力的民主化 D.强化了对皇帝的监督 10.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麋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11.唐代岑参诗云:“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至宋代,世人多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北宋国家统一、边疆安定的现状 B.统治政策影响社会理念 C.科举取士致使“崇文”思想的盛行 D.宋代集权统治得到加强 12.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 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13.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辽朝统一各部落后,模仿中原的政治体制,辽朝直接以《贞观政要》为治国方略。据此可知,当时的辽朝( ) A.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B.封建化进程加速 C.统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