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25———26学年度(上)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做人”的理想标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 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则。民间谚语说“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种评价氛围中,工匠们将“德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巧”受“德”的规约。“尚巧”要根植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蕴家国情怀。 高一·语文 第 1 页(共 12页)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 传统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表面看来是工作态度和行为,实际则是传统工匠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专一坚守”,还是“敬业诚信”,都表明中国古代工匠个体是有信念作支撑的。其次,工匠精神反映了工匠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激发工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激发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专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品质等。再次,工匠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准则,指导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策略、事件等进行评估和做出选择。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特定的情境中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的具体表现,离开了工作场所,工匠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