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6700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07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16课,三国
  • cover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1. 通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2.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等史料,培养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能力。 3. 认识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与经济发展,理解政权分立时期的历史进步性,树立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知。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开篇课,上承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下启西晋的短暂统一,是从大一统走向分裂再迈向局部统一的关键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核心内容 教材围绕“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以“战争—势力崛起—局面形成”为逻辑主线,依次呈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建立与发展三部分内容,因果关系清晰,既包含军事斗争史实,也涉及政治、经济举措,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丰富载体。 新教材特点 2024版教材新增了三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史料(如曹魏屯田、蜀汉织锦、东吴造船),强化了地图与文字史料的结合,突出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历史逻辑,更贴合“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大单元主题。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通过《三国演义》影视剧、课外读物等,对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及赤壁之战等事件有初步认知,但存在“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混淆”的问题,对战争因果、局面形成的深层原因缺乏系统理解。 2. 能力特点: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和图表分析能力,但逻辑推理、历史解释能力较弱,对“任务驱动”式探究活动兴趣浓厚,适合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3. 认知痛点:容易将“三国鼎立”等同于“分裂战乱”,难以理解其局部统一的进步意义,需通过史料对比、问题引导纠正认知偏差。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掌握官渡之战(200年)、赤壁之战(208年)的时间,明确三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范围,形成清晰的历史时序与空间概念。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地图、实物图片,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历史解释:能结合史实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胜、赤壁之战败的原因,阐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与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三国时期各国的发展举措对地区开发的贡献,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国家认同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与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局部统一对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史料研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七、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相关史料片段、影视剧片段(如《赤壁》战争场景节选)。 2. 探究任务单:设计分层任务,包含基础认知、史料分析、拓展探究三类问题。 3. 史料包:《蒿里行》节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片段、三国经济发展相关记载等。 八、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任务启航(5分钟) 1. 情境创设: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与《三国鼎立形势图》,提问:“歌词中的‘浪花淘尽英雄’对应的是哪个历史时期?影视剧中的‘三国’与真实历史有何不同?今天我们通过三大任务,揭开三国鼎立的神秘面纱。” 2. 任务发布:明确本课核心任务———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影响”,分解为三个子任务: 任务一:溯源———为何会爆发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任务二:析———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三:评史———如何看待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环节二:任务一:溯源———战乱中的势力崛起(10分钟) 1. 史料铺垫:出示曹操《蒿里行》片段:“白骨露于野,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