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若研究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 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相关的文献记载 B.远古的神话传说 C.学者的相关观点 D.考古发现的门齿化石 3.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我国 原始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是 A.稻 B.粟 C.委 D.玉米 4.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中,出土了数万件陶片、骨器、石器(斧、锤、蘑盘等)、大型蘑制 贝器、少量炭化米粒以及水稻小穗轴等,据此可以判断井头山人 A.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5.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 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 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蘑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 类型的是 A.龙山 B.大汶口 C.半坡 D.陶寺 6.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 分布,墓中往往随葬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由此推 断 A.生产分工日趋精密 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C.阶级分化日益严重 D.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 7.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炭化粟粒 B.良渚古城遗址中发掘出玉琮、玉钺 C.陶寺古城遗址中发掘出彩绘龙纹陶盘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8.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 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9.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 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它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下列史实与对应时 间吻合的是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 ① ③ (4 A.①处:启建立夏朝 B.②处:汤建立商朝 C.③处:武王伐纣,定都洛阳 D.④处:平王迁都,定都镐京 11.若要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南安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我一路赶车来到古都 安阳,脑海里翻涌着的是洹河堤埝上商王的迁徙,殷墟遗址上殷商巍峨的宫殿群… 看那貌似符号一样的甲骨文,却把中华文明推进几百年。”歌谣中“商王的迁徙指的是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12.《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 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各诸侯国都“尊王镶夷” C.王室衰微,诸侯争褐 D.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13.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卿大夫“灭晋后三分其 地“晋绝不祀”。这三家卿大夫是 A.秦、赵、魏 B.韩、赵、魏C.秦、楚、韩 D.赵、楚、齐 14.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 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