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山科考日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积累目标:掌握 “嚣鸣、罅隙” 等字词音形,结合昌耀经历与 1962 年背景,理解 “知人论世” 对读诗的意义。 2.朗读与感知目标:按节奏泛读诗歌,圈画关键意象,划分 “自然描写” 与 “生命抒情” 层次,概括诗歌风格。 3.分析与鉴赏目标:对比 “雄鹰、雪豹” 与 “蜘蛛” 的象征内涵,识别反讽、视听结合等手法,理解其对主旨的作用。 4.理解与迁移目标:关联时代与诗人经历解读诗歌主旨,完成 “科考报告” 填空,领会“平凡生命的坚韧力量”。 任务发布 各位科考队员,今天我们抵达青海峨堡镇。气象站预报明日将有强风,但我们必须抓住窗口期完成雪峰生态考察。这是你们的《登山日志》,请记录攀登过程中的关键发现。“ 海拔记录:____米 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背景勘探: 知人论世 背景勘探: 知人论世 -01- 任务1:考察队简报:作者简介 昌耀队员 档案卡 昌耀(1936年-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参军 负伤 右派 1962年气象资料:写作背景 政治风暴预警 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高原极端气候)。 大跃进余波 峨日朵雪峰 “峨日朵”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 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 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命名,只是诗人采用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峨日朵雪峰 这样的天气条件下, 老队员昌耀为何坚持参加科学考察? 攀登实录: 朗读感知 攀登实录: 朗读感知 -02- 任务2:分阶段填写日志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海拔5000米观测站:(泛读)听朗读音频,完成“地形记录”: 1.用等高线标出诗句停顿; 2.用红笔圈出关键意象。 词语正音 嚣鸣( ) 锈蚀( ) 罅隙( ) 石砾( ) 彷徨( ) 楔入( ) xiāo míng xiù shí xià lì páng huáng xiē rù 划分诗歌层次,概括诗歌内容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描写 描写的自然之美——— 壮丽的雪峰日落景象 划分诗歌层次,概括诗歌内容 我的指关节 铆钉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