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0290

第三单元7.1《短歌行》(1) 课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高一上必修上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1736726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高一,语文,高中,教学设计,课件
    《短歌行》教学设计方案 穿越时空的招聘会———曹操的“人才招募令” 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诵读诗句,分析理解诗歌的“忧”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 3. 学习诗中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技巧,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学习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三国历史研究院”收到一份特殊委托———建安十三年,曹操在长江之上对月高歌,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有人说这是他的“醉酒牢骚”,也有人说这是他的“人才招募令”。 作为研究院的实习编辑,我们需要破解这首诗的密码:曹操究竟在“忧”什么?他如何用诗歌打动贤才? 最终,我们要为他设计一份穿越千年的“招募广告”,让现代人也能读懂他的雄心!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启这场“时空对话”! 曹操历史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三国志(注)》 “曹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资治通鉴》司马光) “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鲁迅《而已集》 作者简介 曹操(155 —220)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1军事功绩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 196年),迎献帝许都。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2政治措施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文学成就 曹操精兵法,善诗文,“内兴文学”,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诗作继承《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充分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风骨”:“风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 主要特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刘桢、徐干、阮瑀、应玚 解题 “短歌行” 是乐府旧题,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和“行” 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除了“歌”、“行”,还有“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建功立业。 一、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1.听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