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课型 概念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引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时,重在把握文本信息。学生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信息,需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三个方面的内容。 《梦回繁华》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新编入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为一篇包含有说明文文体所有特征的典范文章,它还有语言典雅、有韵味,表达丰富、有内涵的个性特点。概括说,它既有说明文的科学性,也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2.教材解读 《梦回繁华》是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本文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是一篇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独具魅力的说明文。说明顺序同样符合观赏者的欣赏顺序和画作的开卷顺序,贴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既要突出自读课文的特色,还要达到巧设生活情境,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文体知识掌握还不是很扎实,本文专业术语较多,趣味性不足,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困难。 基于该学情,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先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快速浏览提取相关信息,同时熟悉文本。再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细读和品析认识《清明上河图》以及图中所反映的北宋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归纳总结摹状貌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行为习惯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亲情既有依赖又有叛逆,本文能引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对亲情的深层思考。 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背景年代有隔阂,需教师引导搭建理解的桥梁。 3.关键能力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知识的抽象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自我反思能力及各种观念、原则的快速形成。他们能在教师引导下,有意性地开展课本的活动探究。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我能准确读写出本课 “读读写写”的字音字形。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 拓展性目标 1.我能识别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2.我能梳理文章内容及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挑战性目标 1.我能领悟画作和文章的创作意图,进而感受我国文艺工作者杰出才华和家国情怀。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通过圈画关键词,梳理“繁华”的分类。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 1.根据说明方法的知识,判断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进而分析出说明方法。 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 1.结合助读资料和时代背景,领悟画作和文章的创作意图,进而感受我国文艺工作者杰出才华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流程 流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2分钟 ① 《清明上河图》在问世以后900年间,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疯狂追捧,2025年是故宫百年华诞,这幅镇馆之宝将于12月震撼亮相,现公开招募“国宝守护人”!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