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联读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读国学经典,品儒家智慧。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与儒家经典,学校开设了国学训练营,本期的国学训练营将带领我们品读《孟子三章》,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完成活动任务,争当国学小博士。 活动任务 任务一:读经典,积累国学知识 任务二:解经典,学习论辩思维 任务三:悟经典,感受先贤智慧 任务一 读经典,积累国学知识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 约公元前 372年—公元前289年 作者介绍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作者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然均不见用。 写作背景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介绍 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 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sù yù jiānɡ qī pàn fú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