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5427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515032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
  • cover
(课件网) 燕 歌 行 感征战之苦,抒卫国之志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壹 分析诗歌意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贰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叁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肆 情境导入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 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维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塞诗名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燕歌行》,看看诗人高适又是如何描绘边塞的战争、将士和风光的呢? 知人论世 明边塞诗 知人论世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本诗属于边塞诗。 燕 歌 行 回顾边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 塞 王昌龄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 维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盛唐文人们多热衷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随着边事增加,战争频繁,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边塞诗的特点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标题: 金鼓 碛西 轮台 龟兹 羌管 胡笳等。 意象: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代表诗人: 豪放旷达、雄壮豪迈、苍凉悲慨、凄凉悲愤、慷慨悲壮等。 风格: 奇丽风光,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厌恶战争。 思想情感: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用典等。 艺术手法: 边塞诗的主题 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②抒发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凄苦; ④描写征人思乡思归,思妇思亲; ⑤表达厌恶残酷战争,向往和平; ⑥抨击君主穷兵黩武,不恤战士; ⑦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燕 歌 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