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5476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三上4.3《长度单位的比较》(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388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师大,三上,长度单位的比较,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长度(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测量长度(二)》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测量”内容,是对长度单位体系的拓展与完善。教材以“生活场景→直观体验→概念建立→技能应用”为逻辑线索编排: 千米的认识:通过“8人、80人、800人排队长度”的直观推理,引出“1千米=1000 米”,并结合长江、港珠澳大桥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千米在计量长距离中的应用。 分米、毫米的认识:分别通过直尺观察、数学书测量等活动,建立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概念,同时结合纸巾盒、身份证等实物,帮助学生形成分米、毫米的长度表象。 单位换算与应用: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课堂活动等环节,强化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并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单位、解决长度比较问题。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三年级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知识基础:已认识“米、厘米”,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但对“千米(较大长度)、分米(中间单位)、毫米(较小长度)”的实际量感模糊,单位换算易出现混淆(如千米与米、分米与厘米的进率关系)。 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通过大量操作、体验活动(如走1千米的步数/时间、比划分米/毫米的长度)建立量感,抽象理解多单位换算的逻辑存在一定难度。 生活经验:对千米(如公路距离)、毫米(如硬币厚度)有零散感知,但缺乏系统的数学化认知,需通过教材情境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概念。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毫米(mm),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单位换算关系:1km=1000m,1dm=10cm,1cm=10mm,1m=10dm,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长度的估计、测量与比较。 4.经历“观察生活场景→操作体验长度→推导单位换算→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量感、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与应用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千米、分米、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单位换算关系。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估计与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建立1千米(较长距离)和1毫米(较精细长度)的量感,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灵活运用多单位换算关系(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层级转换)解决复杂长度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测量的核心素养是量感。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学业要求中,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里,本学段要求学生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生活化情境驱动,强化量感建立 从“800人排队长度”“长江全长”“数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