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内容,本课对应课标要求为: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认识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最后一课,具有单元总结与升华的作用。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含五个部分: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从西汉早期造纸术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医学成就: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医药学贡献 数学与农学:《九章算术》与《氾胜之书》 史学成就:司马迁与《史记》 宗教发展: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内在逻辑:科技文化成就与秦汉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内在联系,展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概况,对这一时期有了基本了解,但对科技文化的具体成就认识较为零散。 能力水平:学生具备初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但历史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历史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特点:学生对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兴趣浓厚,但面对较为抽象的文化概念(如宗教、史学体例)理解存在困难。 四、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时空观念:梳理秦汉时期主要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脉络和空间分布,制作秦汉科技文化成就时间轴。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后汉书》中蔡伦造纸、《史记》中司马迁自序等史料,验证历史结论,培养实证精神。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探讨佛教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感受秦汉科技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学习历史人物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史记》的史学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内在联系;佛教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及影响。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小组任务卡、评价量表、实物仿制竹简与纸张。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收集一至两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5分钟) 展示材料: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史记·滑稽列传》 问题驱动: "同学们,这段文字描述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书的情景,用了3000多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才看完。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穿越回秦汉时期,共同探索那些影响深远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感受先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任务驱动·探究新知(30分钟) 课堂主线:举办"秦汉科技文化成就展",学生分组担任不同领域讲解员。 任务一:探究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分组活动) 活动1:书写材料演变图 学生分组绘制从甲骨、青铜器、竹简、缣帛到纸的书写材料演变图 展示实物:仿制竹简与现代纸张,对比重量和书写面积 活动2:蔡伦改进造纸术情景剧 小组根据以下史料编排简短情景剧: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