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785

4.【越调】天净沙 秋思 课件+教案 (2)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7287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越调,天净,秋思,课件,教案
    4.【越调】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思乡”的诗文。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诗歌赏析,对于具体的方法还很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同时,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多角度朗读很重要。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活动2【讲授】走近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活动3【活动】朗读 1、听朗读,学生划出节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范读 4.学生集体朗读 活动4【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小令中共写了几种景物?(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说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补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小令中的景物各自有何特点?所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3、面对此情此景,旅人的心情又如何呢?(交代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4、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 活动5【练习】拓展延伸,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