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7859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5-11-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195412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 cover
(课件网)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 选必3)+政治制度(选必1) 经济基础(选必2) 中华文化:指中华民族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传统性)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 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2课)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7、8课)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12、13课)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正确性)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目录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01 02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起源与奠基 发展与流变 近代转型 先秦 秦汉至清 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远古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古代传统文化 近代传统文化 (一)起源:远古时期(夏朝以前) 思考: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天山南北 青藏高原 黄河流域 天山南北 四川盆地 北方草原 西戎 华夏 东夷 南蛮 北狄 (1)起源地: (2)特点: 多元一体,华夏中心 (从中原核心向四周辐射)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二)奠基: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 1、夏商周: 成熟的青铜文明 (1)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2)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 (3)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 (4)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春秋战国 华夏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少数民族内迁 融入华夏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表现 和影响? 背景:社会出现大变革。 (1)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兴起。(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 (4)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④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1、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推崇法家。 汉武帝 (三)形成:秦汉 2、汉朝———巩固大一统局面,尊崇儒术。 推崇法家 秦始皇 尊崇儒术 影响: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主流意识形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即“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