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9“课时导言”改编]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队伍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史实可以说明( ) A.王室衰微 B.西周灭亡 C.诸侯争霸 D.变法图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在周桓王与郑国的冲突中,王室军队败北,周桓王受伤,这表明周王已经无力控制诸侯,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郑国派人去“慰问”周桓王,而周桓王只能忍气吞声,这一点进一步说明了王室衰微,无法对诸侯发号施令,只能接受现实,故选A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史料阅读”改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是不能说彻底消亡,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形成,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历史纵横”改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说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文化、政治实体的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故选A项;材料“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表明华夏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并非血缘,排除B项;秦朝时中国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题组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史料阅读”改编]《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 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 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可知齐国都城临淄经济繁荣,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都城临淄经济繁荣,并未与其他地区作对比,无法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贫富悬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都城繁荣的景象,与战国时期战乱动荡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商鞅变法是秦国,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学思之窗”改编]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表明商鞅主张( ) A.循礼法古 B.因时变革 C.隆礼重法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