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高》 杜甫 ———生命的悲怆之歌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诵读诗歌,领悟诗人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 走近作者 杜甫,字( ),自号“( )”。 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与( )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与( )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三吏”( )、“三别”( )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李白 李商隐 杜牧 诗圣 诗史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作 品 评 价 杜诗内容:忧国忧民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感情基调:悲慨。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三十五岁前)(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三十五至四十四岁)(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战乱流离(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蜀中漂泊(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悲伤、忧愁、孤独…… 任务一 大声朗读诗歌 注意: 读准字音、思考感情基调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 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悲愁 读诗歌的前两联, 思考: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分别有何特点? 营造了怎么样的氛围? 析象品境 任务二 赏析情景交融 风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天 猿啸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萧萧下 滚滚来 凄清 孤寂 苍茫 悲壮 首联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古人用猿鸣代表悲伤之情。 孤独无依、韶华易逝、的悲痛情感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名句?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意境壮阔,情景交融。落叶飘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江水奔流不尽,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阔大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的速度,暗指人生的短暂,意境悠远。 “不尽”强调了长江水的无穷,“滚滚来”则突出江水的气势雄浑,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仗工整、境界壮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诗歌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