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1380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238939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海南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阅读(72分) ( 一 )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的新格律化,说到底是一种形式实验。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之路上,闻一多对诗性即 诗的品性的压实,实际上将内容与形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了。以诗的品性而言,诗人对国家、民 族、人民的痴心之爱是最为强劲的部分。换言之,闻一多远离了无病呻吟,远离了个人患得患 失的忧乐,以诗为媒发出了时代的强音。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便撰写了诗集《红烛》,以 “红烛”自比。谢冕曾论闻一多的《红烛》“以红烛的燃烧比拟诗人的讴吟”,字里行间流露出 对故土家园浓烈的思念之情,正是由于诗人“如红烛那样掺杂着伤心之泪的创造光明的燃 烧”,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诗人形象。朱自清在《爱国诗》 中指出“抗战之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可见闻一多的家国情怀和民 族意识从始至终都是公开透明、自觉主动的,这是他“诗人的心、学者的魂”的根本属性。 受中外诗歌传统的深远影响,闻一多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在他诗歌作品中表现得 十分鲜明,同时也是其作品的诗性所在,包括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其一是宏大历史背 景中家国意象的书写,如《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香港等意象的书写,该诗每一节最后都反复吟 咏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既表达了诗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又表达了他 对祖国家园的深情厚意。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使用,如《孤雁》以雁为意象来抒发诗人 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红荷之魂》以“荷”来书写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灵韵等。显而易见, 雁、荷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均蕴含了诗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其三是诗人对故土家园意象的书 写,如《晴朝》中的朱楼、榆树、游子等意象的书写,又如《太阳吟》中的太阳、游子、家乡、北京 城的官柳等意象的描绘,体现了闻一多借助诗作中众多故土家园意象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爱 国之情。意象是诗人附着想象、抒发情感的立足点,展现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恣意驰骋的敏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锐感受力,而众多体现了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的诗歌意象便是诗人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性 体现,一如闻一多所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不仅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而且也是闻一多一生的真实写照。 ,闻一多的诗歌承袭传统的诗以及诗的传统,以特定的诗音与诗 形,抒发了诗人心怀民众、心忧家国的诗歌品性。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艺研究上不断探索、创 新,不仅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寻求真理、努力前进的品格,而且凝聚成了闻一多特有的 不断燃烧自己的红烛精神。正如郭沫若在《<闻一多全集〉序》中所说的“催向永生的路上行 进”,这种红烛精神应当被诗坛的后来者铭记,生而向上犹如“红烛”,形成“荧荧之光,灼灼其 华”,烛照世人、引领前进,永远投射出诗人的热量和光芒。 (摘编自颜同林、何婷《闻一多:传统的诗与诗的传统》) 材料二: 闻一多的诗化人格,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理想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与一般人有所不同, 闻一多遭遇挫折时,会把心态调整到更高的人生目标上去,使自己从受挫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比如他面对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