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课型 概念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引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时,重在把握文本信息。学生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信息,需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三个方面的内容。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带有强烈寓言色彩和哲学思辨的古代故事。它不仅是文言知识的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人定胜天”“代际传承”等精神的集中体现。文本矛盾冲突鲜明,人物形象立体,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绝佳材料。 2.教材解读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列子》主要向后人宣扬做人处世的道理,有的充满浪漫幻想,这些对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突破一孔之见,开拓视野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初二学生具备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抽象哲理的理解尚有困难。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对“努力与结果”“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等议题有天然的好奇与困惑。教学需搭设桥梁,连接古文与今思。 2.行为习惯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亲情既有依赖又有叛逆,本文能引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对亲情的深层思考。 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背景年代有隔阂,需教师引导搭建理解的桥梁。 3.关键能力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知识的抽象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自我反思能力及各种观念、原则的快速形成。他们能在教师引导下,有意性地开展课本的活动探究。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我能能流利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叙事简练而富有张力的特点。 拓展性目标 1.我能能多角度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形象,辨析其思维方式的差异。 2.我能将“移山精神”与个人学习生活、时代楷模事迹相关联,生成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 挑战性目标 1.我能理解并传承“愚公移山”精神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学生结合注释小组,讨论合作疏通文意。 2.通过解决翻译中疑难问题,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 1.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及其行为,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开展“愚公究竟‘愚’不‘愚’”的讨论,培养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 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 1.结合自身实际与时代楷模事迹相关事迹,理解并传承“愚公移山”精神。 六、课堂流程 流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2分钟 ① 学校将要举办话剧比赛,小语和伙伴们决定以课文《愚公移山》为脚本进行排演并参赛,但因他们对脚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及寓言故事所传达的精神都不甚了解,希望我班师生能帮助他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愚公移山》,完成活动任务,给小明一个满意的回复! ②明确活动任务及目标。 ①进入情景,明确活动任务。 ②齐读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 解读剧本内容 10分钟 ①交流分分享:了解作者,文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