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0 课《光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光源与光源分类 单元:《各种各样的能》 课题:光从哪里来(第一课时) 核心概念:4. 光现象与物质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4 年级①知道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如太阳光、萤 火虫光)和人造光源(如手电筒光、灯光),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两类光源实例。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讨论,明确 “光源” 的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能说出 3-4 种自然光源和 2-3 种人造光源的名称。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特点,能归纳出两类光源的相同点(均自 身发光)与不同点(来源、是否可控等)。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寻找教室及生活中的光源,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在 “光源观察记 录单” 上,并对记录的光源进行分类。 4、态度责任:在寻找和分类光源的过程中,感受光对生活的重要性,养成关注生活中科 学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 “光源” 的核心特征 ——— 自身能够发光,能排除 “反射光物体”(如月亮、 镜子)。 2、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能列举两类光源的典型实例并记录。 教学难点: 1、准确判断 “自身发光” 与 “反射光” 的区别(如辨析 “月亮是否是光源”)。 2、小组合作时,能有序记录和分类光源,避免重复或遗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包含光源定义图、自然 / 人造光源图片、错误案例图如月亮)、实 物光源(手电筒、蜡烛、小台灯、萤火虫模型)、“光源分类表” 板书贴、“光源观察 记录单” 示例。 学生:个人作业本、“光源观察记录单”(每人 1 份)、彩色笔、小组分类卡片(印有 太阳光、萤火虫、手电筒等图案)。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从 “生活场景” 切入,激活经验 1、情境提问导入:“同学们,早上起床时,你是靠什么光看清衣服的?(预设:太阳光、 房间灯)晚上写作业时,没有光行不行?(预设:不行,看不见字)那这些帮我们看清东西 的‘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2、自由分享猜想:学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如 “从灯里来”“从太阳来”“从蜡烛来”, 教师板书关键词(灯、太阳、蜡烛),不评价对错。 3、图片辅助激发兴趣:播放课件图片(漆黑的房间看不清东西→打开灯后明亮→白天阳 光下的公园),提问:“为什么漆黑的房间看不见?有了光之后就能看见?光到底是‘谁’发 出来的?”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当‘科学小侦探’,寻找光的来源 ———《光从哪里来》 (第一课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每天经历的 “起床、写作业” 等生活场景切入,结合 “漆黑 vs 明 亮” 的对比图片,用问题激活生活经验,避免抽象讲解,让 “光的来源” 与生活紧密联系, 激发探究欲。 二、探索:分步骤落实 “寻找 + 分类” 材料准备:课件(光源实例图、分类标准)、实物光源(每组 1 套:手电筒、蜡烛、萤 火虫模型)、“光源观察记录单”(每组 1 份)、分类卡片(每组 1 套) 活动一:“光源小侦探”——— 明确光源定义 1、小组寻找与记录:“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 3 分钟时间,寻找教室和我们生活中‘会 发光的物体’,把它们写或画在‘光源观察记录单’上(如‘天花板的灯’‘窗外的太阳’)。 注意:不能乱跑,安全第一哦!”(教师巡视,指导记录:“如果不会写‘萤火虫’,可以画 一只小虫子代表”) 2、全班分享与筛选:“每组选 1 名‘小侦探代表’,说说你们找到的‘发光物体’(教 师将学生提到的物体依次板书:太阳、灯、月亮、镜子、萤火虫、蜡烛)。现在请大家思考: 这些物体的光,都是‘自己发出来的’吗?” 3、定义讲解与辨析:“像太阳、灯、萤火虫这样,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课件出示定义,学生齐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