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6558

3.11《光与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9413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11,光与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第 11 课《光与影》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影子的变化与无影灯模型 单元:《各种各样的能》 课题:光与影(第二课时) 核心概念:6. 光的传播与现象 学习内容及要求: 3~4 年级①通过实验,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角度、距离及物体的摆放方式有关; ②了解无影灯的工作原理,能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易无影灯模型。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对比实验,能说出影子的长短、大小、形状变化与光的角度、距离、 物体摆放的关系;知道无影灯通过 “多光源多角度照射” 淡化影子,了解其在医疗中的应 用。 2、科学思维: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分析不同条件对影子变化的影响,培养 “对比 — 分析 — 结论” 的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完成影子变化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能利用常见材料(纸 盒、手电筒等)制作简易无影灯模型,并测试效果。 4、态度责任:感受光的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如无影灯),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在 小组合作中,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发现影子的变化与光的角度、距离、物体摆放方式有关。 2、了解无影灯的工作原理,能制作简易无影灯模型。 教学难点: 1、在影子变化实验中,学会 “控制变量”(如探究角度影响时,保持距离、物体摆放 不变),避免实验误差。 2、理解 “多光源多角度照射” 如何淡化影子,并将原理应用到模型制作中。 教学准备: 教师: 1. 教学课件(影子变化动画、医院无影灯视频、无影灯原理示意图) 2. 实验材料套装(每组 1 套):手电筒 1 个、小木块(统一大小,挡光物体)、直尺 1 把、白墙(或白板)、“影子变化实验记录单” 3. 无影灯模型材料(每组 1 套):硬纸盒(底座)、3-4 个小手电筒、胶水、剪刀、胶 带、“无影灯模型设计单” 学生: 1. 作业本、实验记录单、设计单 2. 铅笔、彩色笔、剪刀、胶带(自带,教师补充) 教学过程 "" 一、聚焦:从生活疑问入手,引入影子变化主题 1、情境提问:“同学们,昨天大家做了家庭调查 ——— 有没有发现,早上出门时,自己 的影子长长的;中午吃饭时,影子变得短短的?还有,用手电筒照小熊玩具,离得近的时候, 影子很大;离得远的时候,影子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猜测:(预设学生答:“因为早上太阳低,中午太阳高”“因为手电筒离玩具近远 不一样”) 3、揭示课题:“大家的猜测很有道理!今天我们就继续探索光与影,看看影子到底会怎 么变,还会了解医院里神奇的‘无影灯’——— 光与影(第二课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 “影子长短、大小变化” 切入,提出疑问,自然 衔接上一课的 “影子形成”,激发对 “影子变化” 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探索:“实验 + 建模” 结合,突破核心知识 活动一:“影子变变变”——— 探究影子的变化因素 1、提出假设与明确变量:“我们先假设影子的变化可能和三个因素有关:①光照射的角 度(比如手电筒高一点、低一点);②光离物体的距离(手电筒离木块近、远);③物体的摆 放方式(木块正面朝光、侧面朝光)。实验时要‘一个一个因素试’,比如测‘角度’时,保 持‘距离’和‘物体摆放’不变,这样才能知道是哪个因素让影子变了。” 2、分组实验(分三步,控制变量): 步骤 1:探究 “光的角度” 对影子的影响 不变条件:手电筒离木块距离(用直尺量,固定 20 厘米)、木块摆放(正面朝光) 可变条件:光的角度(①手电筒低角度:贴近桌面照木块;②手电筒中角度:与桌面成 45° 照;③手电筒高角度:垂直向下照) 学生实验并记录:“低角度时,影子长长的;高角度时,影子短短的”。 步骤 2:探究 “光的距离” 对影子的影响 不变条件:光的角度(固定 45°)、木块摆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