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6568

3.11《光与影》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29427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11,光与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第 11 课《光与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光的透过性与影子的形成 单元:《各种各样的能》 课题:光与影(第一课时) 核心概念:6. 光的传播与现象 学习内容及要求: 3~4 年级①知道光能透过不同材料的情况(光几乎不能透过、部分透过、大部分透过), 能对常见材料按透光性分类;②通过体验与实验,知道影子的形成需要光和挡光物体,能描 述影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观察,能说出 3-4 种材料的透光情况(如课本几乎不透光、玻璃 片大部分透光);能明确影子形成的两个关键条件 ——— 光和挡光物体。 2、科学思维:通过对透光材料的分类,能归纳不同材料在 “透光性” 上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影子形成实验,能分析出 “光” 和 “挡光物体” 与影子的关联。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完成 “透光实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物体上(反光 / 不反 光)和墙上(有光 / 无光)的现象;能通过对比实验(有光 vs 无光、有挡光物体 vs 无挡光物体)验证影子的形成条件。 4、态度责任:在观察光与影的过程中,感受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养成主动观察生活中光 现象的习惯;在小组实验中,学会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区分材料的透光情况(光几乎不能透过、部分透过、大部分透过),并对材料 分类。 2、通过对比实验,明确影子的形成需要 “光” 和 “挡光物体” 两个条件。 教学难点: 3、准确区分 “部分透光”(如塑料袋、白纸)和 “光几乎不能透过”(如课本、厚纸 板)的现象差异。 4、在影子形成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如 “有光 vs 无光”“有挡光物体 vs 无挡光物 体”),清晰验证影子的形成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 1、教学课件(包含常见材料图片、透光现象示意图、影子形成动画) 2、实验材料套装(每组 1 套):手电筒 1 个、课本 1 本、透明塑料袋 1 个、玻璃片 1 块、白纸 1 张、厚纸板 1 块 3、透光实验记录单” 示例、“影子形成实验记录单” 示例 4、白墙或可投影的白板(用于观察墙上光影) 学生: "" 1. 个人作业本 2. “透光实验记录单”(每人 1 份)、“影子形成实验记录单”(每人 1 份) 3. 铅笔、彩色笔(用于记录和画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从生活现象切入,激活探究兴趣 1、情境导入:“同学们,早上上学时,阳光照进教室 ——— 透过窗户玻璃,能看到光亮 洒在桌子上;但拉上窗帘后,阳光就被挡住了,教室里变暗了。还有,大家课间玩过手影游 戏吗?用手做出造型,对着灯光,墙上就会出现小动物的影子!” 2、自由提问:“看到这些现象,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 东西能让光透过去,有的不能?”“手影是怎么变出来的?”) 3、揭示课题:“大家的问题都和‘光’与‘影子’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 ——— 光 与影(第一课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可见的 “阳光透窗户”“手影游戏” 切入,用熟悉的生活场 景替代抽象讲解,让 “光与影” 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经验,激发主动提问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分步骤落实 “实验 + 观察 + 归纳” 活动一:“透光小侦探”——— 探究材料的透光情况 1、猜测与假设:“老师给每组准备了课本、塑料袋、玻璃片、白纸四种材料。请大家先 猜一猜:哪种材料能让光透过去?哪种不能?把你的猜测写在‘透光实验记录单’的‘我的 猜测’栏里。”(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初始认知) 2 、分组实验(强调规则): 教师示范:“请把材料放在手电筒和白墙之间(距离白墙约 30 厘米),打开手电筒,先 看‘物体上’的现象(比如有没有反光、光能不能穿过去),再看‘墙上’的现象(有没有光 亮、亮不亮),像这样记录(展示示例:课本 ——— 物体上反光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