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6603

3.9《声音与生活》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29536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声音与生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第 9 课《声音与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单元:第三单元《各种各样的能》 课题:声音与生活(第一课时) 核心概念:6. 声现象及其应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4 年级①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 慢(或物体长短、粗细)的关系;能规范操作敲鼓、拨钢尺等实验,并用文字或表格记录实 验现象;能区分生活中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观察,能说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幅度大则声音强, 幅度小则声音弱),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或物体长短、粗细)有关(振动快 / 物体短细则声音高,振动慢 / 物体长粗则声音低)。 2、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现象(如轻敲与重敲鼓、细橡皮筋与粗橡皮筋), 能归纳出 “声音特性与物体振动 / 形态的关联”,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 探究实践:能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敲鼓、拨钢尺、拨橡皮筋、敲钢板琴实验,准确 观察并记录 “物体振动状态” 与 “声音特性”,填写实验记录表。 4、 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观察、如实记录的习惯,感受声现象的奇妙,激发 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 “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 的关系,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强弱的 差异。 2、 通过实验探究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或物体长短、粗细)” 的关系,能区分 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难点: 1、理解 “振动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对声音强弱的影响,避免将 “振 动幅度” 与 “振动快慢” 混淆。 2、区分 “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 “声音高低”(音调高低),如不将 “高音” 误 认为 “强音”。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包含物体振动动画、实验步骤示意图、生活中声音强弱 / 高低示例图)、 鼓(每组 1 面,鼓面放置 10 颗左右黄豆)、钢尺(每组 2 把,长度 20cm)、不同粗细橡 皮筋(每组 2 根,分别为 0.5cm 粗、0.2cm 粗)、钢板琴(1 架,含长 / 短钢板各 5 片)、 实验记录表示例、板书贴(“强弱”“高低”“振动幅度”“振动快慢” 关键词)。 学生:个人作业本、“声音特性实验记录表”(每人 1 份)、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 一、 聚焦:从生活声音切入,激活经验 1、声音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声音打交道 ——— 上课前的铃声、课间的 音乐、食堂师傅的吆喝声、操场的鼓声(播放 10 秒混合声音片段)。仔细听,这些声音有 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学生自由分享:预设学生回答 “有的声音大,有的小”“有的声音尖,有的粗”, 教师板书关键词 “大 / 小”“尖 / 粗”,不纠正表述(后续引导规范为 “强弱”“高 低”)。 3、实物体验辅助:“老师这里有一面鼓,谁愿意来敲一敲?(选 2 名学生,1 名轻敲, 1 名重敲)大家听,两次敲鼓的声音,哪次‘大’,哪次‘小’?再看老师拨橡皮筋(分别 拨细橡皮筋和粗橡皮筋),哪次声音‘尖’,哪次‘粗’?” 4、揭示课题:“声音的‘大 / 小’和‘尖 / 粗’里藏着科学秘密,今天我们就通过实 验探索 ———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板书课题:声音与生活(第一课时)——— 声音的强弱与 高低,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声音和直观的实物体验切入,用 “大 / 小”“尖 / 粗” 等生活化语言搭建认知桥梁,避免抽象概念的突兀,让 “声音特性” 更贴近学生经验,激 发探究兴趣。 二、探索:分实验落实 “观察 + 记录 + 归纳” 材料准备:课件(振动动画、实验步骤图)、鼓(带黄豆)、钢尺、橡皮筋、钢板琴、“声 音特性实验记录表”(每组 1 份)、彩色笔(用于标注振动状态) 活动一:“敲鼓 + 拨钢尺”,探究声音的强弱 1、教师示范引导:“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