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青 春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青春是怎样的? 五首诗歌创作时间不同,作者创作这些诗歌的年龄不同 1820年 《致云雀》 雪莱 48岁 《红烛》 闻一多 24岁 《峨眉朵雪峰之侧》 昌耀 26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27岁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32岁 1923年 1962年 1925年 1919年 第一单元有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感时忧国、抒发情感、感悟人生、思考未来,体验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沁园春·长沙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活动1】填写任务单1 查阅《沁园春·长沙》的相关资料,关注诗词知识的积累,梳理这些知识 词的定义 ` 词的分类 词的风格 词牌(定义) 片数 答案示例 词的定义 词,又称为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战,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风格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等 词牌(定义) 词的格式的名称 片数 单调、双调(上下片)、三叠、四叠 文体知识 词牌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称为“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本课,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再读诗歌,朗读时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吟诵这首词。 3.男女代表读、听名家诵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请同学们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请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国风正潮·心译密函 默读圈点 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体,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国风正潮·心译密函 讨论交流 分别找到上下阕的领字,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 国风正潮·心译密函 上阕 立 看 问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景 国风正潮·心译密函 下阕 忆 记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情 1.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强调了什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 鉴赏上阕 品味“独立” 1.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神态,说明作者在思考自我人生价值; 2.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这次是一人旧地重游; 3.结合当时局势,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这就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坦荡从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刻画出一个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文本赏析 上阙描写了哪些意象?意象有什么特点?怎样描写的(如何展现的)? 提示:如何展现? 明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