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 知道甲骨文、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成就。 2. 通过史料分析、实物观察等方式,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现象,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3. 感受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2024版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收官课,承接前面夏商周政权更替的政治史内容,聚焦该时期的文明成果,是对早期国家发展水平的具象呈现。教材以“科技”与“文化”为两大主线,涵盖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文学等核心内容,其中甲骨文和青铜器是重点,二者分别代表了文字成熟与手工业巅峰,是印证商朝历史、体现文明高度的关键载体;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则补充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贡献,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点。教材编排注重史料实证,穿插文物图片、文献摘录等素材,为任务驱动和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系统历史学习,对古代文明成果充满好奇心,尤其对青铜器、甲骨文等直观性强的内容兴趣浓厚。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图文解读能力,但对史料分析、历史概念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且容易将不同领域的科技文化成就混淆。此前学生已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朝代更替,具备了时代背景认知,但对“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深度理解。基于此,教学设计需强化直观性、趣味性,通过具象任务降低抽象概念难度,同时注重思维梯度引导,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明确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范围,知晓甲骨文、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朝,三星堆文明是长江流域的重要代表,理解中华文明多区域同步发展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甲骨文卜辞、分析青铜器形制、研读文献记载,能提取关键历史信息,印证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水平和文明程度。 历史解释:能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的原因、青铜器的功能演变,以及科技文化成就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后世中华文明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感受夏商周科技文化的辉煌与独特性,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甲骨文的特点、地位及历史价值;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代表器物及象征意义;夏商周时期的主要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传承关系;分析青铜器背后反映的等级制度与礼乐文明;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史料研习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甲骨文拓片、青铜器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文物视频、天文历法示意图等。 2. 任务单:设计分层探究任务,包含史料摘录、问题链、表格梳理等内容。 3. 实物教具:甲骨文仿制品、青铜器模型、圭表简易模型。 八、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任务启航(5分钟) 1. 情境呈现:播放《王者荣耀》“金乌负日”皮肤片段,展示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原图,提问:“这款充满神秘气息的皮肤,设计灵感来自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文物。太阳神鸟金饰的十二道金芒、四只神鸟,蕴含着古人怎样的智慧?夏商周时期还诞生了哪些震撼世界的文明成果?” 2. 任务发布:出示本课核心任务———组建‘夏商周文明探索小队’,完成三项任务:解码文字密码(甲骨文)、探秘青铜王国(青铜器)、梳理科技瑰宝(天文历法医学),最终撰写一份《夏商周文明成就报告》。” 3.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游戏皮肤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