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2017)六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范围越小。 正确使用放大镜:将物体放在焦点附近,调整镜片与物体、眼睛的距离,获得清晰放大的图像。 2. 怎样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实现了更高倍数的放大。 简易显微镜制作: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能观察到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细节,如昆虫的触角、叶片的纹理等。 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做好观察记录(文字、画图均可)。 不同物体的微小结构具有不同特点,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擦(载玻片、盖玻片)→滴(清水)→撕(洋葱内表皮)→展(展平表皮)→盖(盖玻片,避免气泡)→染(碘液染色,便于观察)。 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植物)的基本单位。 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存在差异,如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细胞壁和叶绿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如肌肉细胞呈梭形,便于收缩舒张。 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等,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生物。 借助显微镜观察时,可在载玻片上滴加棉花纤维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便于观察。 微小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呼吸、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7. 微生物与健康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分布广泛,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有害。 有益微生物:酸奶中的乳酸菌、酿酒用的酵母菌、分解垃圾的腐生细菌等。 有害微生物:引起感冒的病毒、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等,可通过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方式预防其危害。 利用微生物可以制作食品、生产药品,同时要注意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地球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地轴(假想轴)、两极(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周期约为 24 小时(一天)。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自转时,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古代有 “地心说”(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和 “日心说”(哥白尼提出,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 哥白尼的 “日心说” 推翻了 “地心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大突破,后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证实了 “日心说” 的合理性。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这是客观事实。 4.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的地区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时区是为了统一时间而划分的,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 越往东,时间越早,如北京(东八区)比乌鲁木齐(东六区)早 2 小时迎来黎明。 5. 影长的四季变化 影长的变化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反之则越长。 四季中,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影子最短;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春秋季影子长度介于两者之间。 影长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结果。 6. 地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