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 1. 土壤里面有什么 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由岩石碎屑、腐烂动植物残体等物质长期作用形成。 土壤的成分: 水分:用纸巾包裹土壤紧握,纸巾会变湿,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空气:将土壤放入水中,会 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存在空气。, 颗粒物质:搅拌土壤水溶液后静置,会出现分层,上层是细腻的黏土,下层是较粗的沙子,底部可能有小石子。 腐殖质:加热干燥的土壤,会闻到烧焦羽毛或纸张的气味,这是土壤中腐殖质燃烧产生的,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形成。 土壤中的生物:野外观察可发现蚂蚁、蚯蚓、蜗牛等小动物,它们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2. 不同的土壤 土壤颗粒分类: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沙粒(大颗粒)、粉粒(中等颗粒)、黏粒(细小颗粒)。 土壤类型及特性: 沙质土:沙粒含量多,质地粗糙,渗水性、透气性最强,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弱,适合仙人掌、花生、红薯等植物生长。 黏质土:黏粒含量多,质地细腻,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强,渗水性、透气性最弱,适合水稻、荷花、芦苇等植物生长。 壤质土:沙粒、粉粒、黏粒含量比例适中,透气性、保水性、保肥能力均衡,是最适合大多数植物(如蚕豆、小麦、苹果树)生长的土壤。 3. 肥沃的土壤 肥力的核心: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关键,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多为黑褐色),肥力越强,能为植物提供充足养分。 土壤生物的作用:蚯蚓等小动物会松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它们的排泄物和遗体腐烂后会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土壤施肥方式: 化肥:能快速补充土壤养分,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有机肥:通过堆肥(将落叶、果皮、动物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发酵腐熟)制成,既环保又能改善土壤结构,长期使用可维持土壤肥力。 4. 植被与土壤 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过程缓慢,20 厘米厚的耕作土壤通常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 植被对土壤的保护: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的枯枝落叶腐烂后能补充腐殖质,改善土壤肥力。 土壤面临的危机:无植被覆盖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干旱地区土壤易被风吹走粉粒和黏粒,导致土壤沙化。 保护土壤的措施: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减少坡面冲刷)、轮作休耕(让土壤休养恢复肥力)、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第二单元 固体和液体 5. 认识液体 液体的基本性质:没有确定的形状,能流动,会占据容器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不易被压缩。 常见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体,此外还有牛奶、食用油、醋、酒精等。 液体的测量: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测量,单位为毫升(mL)、升(L);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不同(如相同体积的食用油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 6. 认识固体 固体的基本性质: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部分松软固体如海绵除外,但构成其的物质形态不变)。 固体形状的改变:外力(如弯折、挤压、切割)可改变固体的形状,但构成固体的物质种类和总质量不会改变(如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质量不变)。 固体体积的测量: 规则固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用尺子测量长、宽、高,通过公式 “体积 = 长 × 宽 × 高” 计算。 不规则固体(如石头、弹珠):采用排水法,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将固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记录新的总体积,两次体积差即为固体体积。 7.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固体的混合:将两种或多种固体混合(如八宝米、沙子和豆子混合),混合后总质量不变,但由于颗粒间存在空隙,总体积可能会变小。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筛选法:根据颗粒大小不同,用筛子分离(如用细筛分离沙子和豆子,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