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09694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4245539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得道多助,三章,孟子,课堂,2025
  • cover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初读:晓畅文意 叁 把握文章观点、思路 肆 目录 思考探究 伍 课堂小结 陆 实词迁移练习 柒 积累拓展 捌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第一单元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1. 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学常识以及文言现象。 2. 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 反复诵读,积累名句,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重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写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炼准确。 《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知识链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家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知识拓展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sù yù jiānɡ qī pàn fú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四面包围。 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是有得到天时之处,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