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0136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第6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4184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综合,阅读,单元,课堂,2025
  • cover
(课件网)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第六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1.了解古今汉语词义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翻译。 3.梳理课文中的对比,归纳对比手法在不同类型文章中的作用。 4.理解古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想和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重点 重点 重点 本单元以“智慧与风骨”为舟,带我们领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孟子>三章》的道德引领与政治智慧,到《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再到《周亚夫军细柳》的治军严谨,每一篇都闪耀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之光。这些经典篇章不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更在当今社会持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让我们一同开启经典之门,探寻智慧源泉。 经典是思想的宝藏,智慧的火种,穿越千年时空,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回顾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课文标题 内容及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借讨论战争一事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具体来说,就是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即能不能推行仁政),因此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并阐明了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其迷乱、动摇、屈服。 课文标题 内容及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从正面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这件事,展现了抱负远大、坚忍执着的“愚公”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本文通过记叙汉文帝去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在古代,文言文是记录和传承思想、品德和智慧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但文言文中的许多思想和品德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假设你是一名古代文人,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思想和品德传承给现代的青少年。你将如何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现代青少年理解并继承这些宝贵财富? 核心情境 1.比较下列加点词的句中含义与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说说古今词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①池非不深也 ·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代城市防御设施,具有军事功能。 泛指蓄水的坑洼之地,如游泳池。 区别与联系:均与“水”相关,但古义更强调防御功能,今义侧重储水功能,功能与用途不同。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戈、矛等武器。 军队成员。 区别与联系:古义指武器,今义指持武器的人;均与军事活动相关,但古义侧重装备,今义侧重使用者。 ③委而去之 · 古义:离开 今义:用作趋向动词,表示到某个地方去 侧重于“到某地”,强调移动的方向性 侧重于动作本身,强调从一个地方或事物旁边撤离、消失的状态 联系:今义中“到某地去”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古义“离开”这一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出的结果。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方 一种认知行为。 比喻,一种修辞手法。 区别与联系:古代指认知行为,现代指语言修辞;词义从“理解过程”转为“表达方式”。 ⑤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 古义:营垒 今义:墙 军事建筑 建筑物结构的一部分 区别与联系:均与“建筑”相关,古义强调“防御功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