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6923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22628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青海省,考试,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海南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受众对言论的反应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社会舆论”表述不当;“根源于2016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将 “后真相”一词的起源与“后真相时代”现象的根源混为一谈。C项,“取代了传统媒体”错误,材料二说传播主 阵地转移,而非取代。D项“统一叙事风格”错误,材料二强调“差异化传播策略”。) 2.C(材料一“强调个人情感和信念”是“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并非以人为本理念,与材料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内涵不同。) 3.A(“系统化的文化知识输出”属于“硬宣传”,不符合材料中“全球受众易于接受”的故事化、共鸣点原则。) 4.①“陈情”以情动人,引发受众情感认同,避免先导性排斥;②“说理”以理服人,用国际通用逻辑增强说服力; ③结合后受众能“看得懂、听得进、乐分享”,提升传播效果。(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5.①叙事上:兼顾情感认同与世界性叙事,避免“硬宣传”;②内容上: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挖掘平凡个体故事; ③传播上:利用融媒体矩阵,聚焦热点,精准投放;④技术上:借助AI等手段创新表达形式。(每点2分,答出 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6.B(“于是就有了用刀杀死父亲的念头”错,当时的尼娜只是看到母亲被打,听到父亲说要杀死母亲,她有了要 保护母亲的念头,保护的方式并未说明,文中“万一不行”的表述说明用刀只是最后一步策略,也可能是自卫, 尼娜当初的念头不一定是用刀杀死父亲。) 7.B(“通过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错,小说第⑩段并没有对话描写。) 8.①推动情节发展。如,小说写尼娜母亲给尼娜生了两个弟弟,造成尼娜中断上学,引发了尼娜的不满。②衬托 主要人物。尼娜母亲的遭遇衬托了瓦西里残疾后的粗暴形象,她忍气吞声、无力无助,也衬托了尼娜承担家务、 反抗父亲、过早“聪明”的形象。③有助于主题表达。写尼娜母亲的不幸,是源于丈夫残疾后的变化,而这又是 由于战争造成的,借此可揭示战争带来家庭的创伤这一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战争给战士瓦西里带来了不可疗救的创伤,他失去了双腿的同时,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除了给亲人带来痛 苦和负累之外,别的一无所有,最后以自杀告终。②战争给战场上归来者的家属带来不可疗救的创伤,尼娜的 母亲除了默默地承受丈夫的暴力,苦苦地品味生活的艰辛之外,别的无能为力。③战争给下一代带来同样不可 疗救的创伤,如幼小的尼娜,过早地学会了生活,承担了卖东西、带弟弟等事务,影响了上学,甚至有了超越她年 龄的本不该有的一些可怕的想法与行动,至于童年、幸福、快乐,对她来说遥不可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CEG(原文标点处为: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1.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是“求取”的意思;“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邀请”的意思,两个“要” 字含义不同。) 12.D(“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 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侧隐之心”,而不是“人不会因 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 13.(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不忍”, 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引申为“怜恤”之意;“治”,治理;“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比喻句,各 1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