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7880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日期:2025-11-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283874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课,东汉,兴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重视民生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汉文帝 汉景帝 鼎盛 “文景之治” 汉高祖 大一统的盛世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汉 1. 汉昭帝:8岁登基,霍光辅政,轻徭薄赋稳局势,为“昭宣中兴”奠基,。 2. 汉废帝:在位仅27天,因荒淫无度、滥发政令被废。(海昏侯) 3. 汉宣帝: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击败匈奴、开创“孝宣中兴”,西汉国力强盛。 4. 汉元帝:为政宽柔,皇权旁落、外戚宦官崛起,西汉由盛转衰。 5. 汉成帝:沉溺酒色,纵容外戚王氏专权,埋下亡国隐患。 6. 汉哀帝:试图限制外戚、宦官未果,推行改革,未能成功,在位6年早逝。 7. 汉平帝:9岁登基为王莽傀儡,在位5年被王莽毒杀,西汉名存实亡。 汉武帝后期,朝政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民怨沸腾,社会动荡。汉武帝病逝后,继任者或为幼主,或为昏君,西汉迅速走向了衰落。 回顾所学,梳理西汉的发展历程 进入西汉后期,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西汉后期政治呈现怎样的局面。 皇帝大权旁落; 朝政腐败; 矛盾尖锐;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一: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饥馑仍臻(连年灾荒不断)流散冗食,馁(něi饥饿)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 此时还有哪些社会问题? 徭役赋税沉重; 人民流离失所; 出现大饥荒。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王莽是西汉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思考:下列哪些人是东汉的“外戚”?( ) A.皇帝的弟弟 B.皇帝的叔叔 C.皇帝的舅舅或者妻弟 D.皇帝的子女 王 莽 公元前45年-23年 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史称“王莽篡汉”。 新朝建立后,王莽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由于内容较为超前,与当时的时代不符,最终走向了失败。新政使得新朝“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社会动荡不已,农民起义频发。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公元17-27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王莽改制失败导致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人民揭竿而起,起义军分为两支核心力量———起于湖北绿林山的绿林军,以及以红巾为标识的赤眉军。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此后赤眉军随后与绿林军发生冲突,拥立刘盆子为帝并一度控制长安,最终两支起义军均被刘秀平定,这场起义不仅终结了王莽的统治,也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刘秀: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的小官员了,父亲去世后,小刘秀只能按月领取西汉宗室拨款,生活惨淡。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以“复汉”为旗号,他组建“舂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