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长 征 中国工农红军 第五单元 / 第十五课 与遵义会议 学习目标 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体会长征精神。 学习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经过及意义。 学习难点 体会长征精神 概念解析 长征的含义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25军,于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间先后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红军反“围剿” 与战略转移 1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内容回顾: 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材料: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李德 博古 在政治上,它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超越民主革命一举夺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否认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把所有中间势力都当成“最危险的敌人”;推行“城市中心论”,组织城市武装暴动,命令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企图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而形成全国的胜利。 “左”倾错误: 相对而言,“右”倾思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 总结长征原因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直接原因: 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根本原因: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湘江之战损失惨重! 战略失误急需改变 遵义会议 2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