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9308

【2025新】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教学设计--初中历史统编版七上

日期:2025-11-1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001755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历史,初中,教学设计,课件,2025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等改革。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指向战国时期,是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变革和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重要一课。战国时期延续了春秋时期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是大变革时代;同时也是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时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包含三部分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三部分内容均围绕“变”字展开。第一部分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和著名的兼并战争,展现出大国形势之变;第二部分介绍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的代表商鞅变法,展现出政治制度之变;第三子目介绍了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体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现出经济生产之变。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并最终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了解东周时期的社会特点,知道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等历史现象;也初步具备了史料阅读、识读历史地图等的方法和能力。 战国时期有很多成语典故和著名战役,学生对此兴趣较大。本课围绕“变”字展开,涉及的变化、变革较多,而且有的变化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变化、变革的表现和影响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故事分享和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认识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战国时期的兼并。 2.结合可信史料,多角度分析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了解商鞅变法基本内容,在战国社会变革的特定进程中理解其积极成果以及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了解战国时期的农业进步、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等经济现象,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树立唯物史观;结合史料,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构造、基本功能及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与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与兼并战争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商鞅变法如何促进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新授课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封面图片:战国铜壶及纹饰展开图。 提问:“战国铜壶描绘了哪些场景?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战国时期战争、生产、生活等复杂的社会面貌)。 引出课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和深刻变革的时代,史称“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探究这场变革是如何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展开的。 (二) 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 回顾东周分期,明确战国起止时间,强调“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进入战国的主要标志。 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变化1:诸侯国数量变少(兼并结果);变化2:出现新国家(齐由姜氏变田氏,韩赵魏分晋);变化3:出现长城(防御工程增多)。 明确战国七雄名称(齐楚秦燕赵魏韩)及方位记忆口诀(东南西北上中下) 结合地图位置,简述三场战役的时间、交战方、关键人物(孙膑、庞涓、廉颇、赵括、白起)、经典策略(围魏救赵、减灶计、诱敌深入)、结果及典故(纸上谈兵)。强调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对比阅读提供的晋楚城濮之战(春秋)与秦赵长平之战(战国)史料。 引导学生归纳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目的转向兼并 提问:“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