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一:导入 播放纪录片《何以中国》宣传片 问题导入: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何时开始?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有怎样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工具来探寻文明的起源? 环节二:活动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发现成果的解读,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考古发现成果说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的结论,初步学会从实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点与空间分布的梳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环节三:活动任务 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考古发现成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含义。 了解中华文明从各地起源到中原引领进程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环节三: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1)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2)哪些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3)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 2.组建小组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择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考古发现成果,分别进行 研究 3.资料搜集 小组成员通过图书、网络、博物馆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论证这些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联系。 4.绘制图表 各小组派出代表,按照各组所研究考古遗址的信息绘制图表,其中应包含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时间过程、地理分布情况、代表性迹和遗物等基本信息。 5.成果交流 首先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小组间进行交流互动。然后全班同学结合各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图表展开讨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 环节四:成果展示 ·概念探究 展示甲骨文“国”字(“或”)的演变,提问:“古人用武器守卫城池,说明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引出恩格斯观点:“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讲授文明起源的标志: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引导学生复述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得出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时间轴梳理: 阶段 关键遗址 特征 万年奠基 玉蟾岩、东胡林 稻粟农业起源 六千年发展 仰韶、大汶口 贫富分化初现 五千年曙光 良渚、陶寺 早期国家、多元互动 地图标注: 学生分组标注黄河流域(陶寺)、长江流域(良渚)、西辽河流域(红山)等遗址,分析地域文化特色与中原融合趋势:地域文化(多元)→ 中原融合(一体)(
课件网)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何时开始?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有怎样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工具来探寻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考古发现 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1课 CHINESE CIVILIZATION 通过运用考古发现成果说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的结论,初步学会从实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点与空间分布的梳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02 03 01 通过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发现成果的解读,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壹 活动目标 贰 活动任务 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