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0170

人教版(2024)三上 第二单元第3课《幸福一家亲》课件(29页)+教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6次 大小:2243537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29页,课件,幸福一家亲,3课,单元
    人 教 版 第3课《幸福一家亲》教学设计 课题 幸福一家亲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幸福一家亲》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家庭的情感。教材选取吴休《拜年》和彭粉女剪纸《生命之树》作为赏析素材,前者以热闹的团聚场景展现家庭温情,后者用象征手法将家庭比作生生不息的大树,为学生提供了从具象到意象的创作思路。本课通过名画赏析、家庭关系梳理、创意实践三个环节,将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引导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符合小学低中段“以情促艺、以艺载情”的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赏析《拜年》《生命之树》,感受艺术作品中家庭场景的构图、色彩与情感表达,理解“艺术源于生活”。2.艺术表现:运用剪纸、拼贴、立体造型等技法,创作能体现家庭特点的作品,尝试用线条、色彩、造型传递情感。3.创意实践:结合自身家庭特点,选择“幸福树”或“立体书”形式,大胆设计有个性的作品。4.文化理解:了解传统艺术中“家庭”的象征手法(如生命树、家谱),体会家庭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能使用剪刀、彩笔等工具完成简单创作,但对“如何用艺术语言表达情感”仍需引导。认知特点:对“家庭”有明确概念,熟悉家人的外貌、动作特征,但缺乏将家庭关系转化为艺术符号的经验。情感特点:对家人有深厚情感,乐于分享家庭故事,适合通过“说家庭、画家庭”激发创作热情。技能基础:掌握基本的剪纸、拼贴、绘画技巧,但立体造型(如立体书)经验较少,需简化步骤并提供示范。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的特征与互动,用剪纸或立体书的形式表现“幸福一家亲”的场景。 难点 将家庭情感转化为艺术符号(如用“树”象征家庭传承,用“亲密动作”表现温情),并合理布局画面。 材料准备 交互式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猜一猜“家的秘密”教师活动:出示吴休《拜年》,提问:“图中人们笑得很开心,他们可能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热闹?”揭示完整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家人在过年团聚,你能找到图中的亲人吗?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有什么特点?”答案揭示:点击出现标注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强调这是一个大家庭在过年团聚。画家的小心思! 问题:“画家用了哪些巧妙的办法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家人,而且过年特别开心呢?” 引导观察: 表情连连看:放大几个人物的笑脸图,问:“他们的表情怎么样?”(开心、热闹、亲切) 动作模仿秀:“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动作?” (作揖、抱拳、递红包、搀扶、嬉笑) 可以请几个小朋友模仿一下,感受亲密互动。 位置对对碰:“大家站得近还是远?” (非常近,挤在一起) “这让你感觉怎么样?” (亲密、热闹、团圆)色彩大发现:“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红色为主:喜庆、吉祥;其他颜色丰富:热闹)小结:画家用开心的表情、亲密的动作、紧凑的位置、喜庆的颜色表现了大家庭过年的幸福和团圆!(文字总结配上小图标) 观察图片,抢答人物关系(如“爷爷奶奶在接受拜年”“小朋友在递红包”),描述人物的开心表情和亲密动作。老师引导观察(衣着、动作、位置),鼓励学生举手抢答。 通过名画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家庭团聚”的热闹氛围,为后续创作铺垫情感基础。 讲授新课 探究:我的家庭与艺术中的“家”1、我的幸福小家———认识家庭图谱教师活动:提问“刚才画里是个大家庭,你的家里有哪些亲人?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如爸爸戴眼镜、妈妈爱穿裙子),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