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0570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17006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河南省,11月,答案,图片,试题,历史
  • cover
2025一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试题 历 史(闭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 文字母代号填在相应位置上。 1.下图为小明同学制作的关于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特征示意图,“?”处应填写() 山顶洞人 群居生活 鉴握钻孔技术 A.使用打制石器 B.使用磨制石器 C.产生贫富分化 D.种植水稻 2.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榫卯(sǔnmǎo)木构件(如 右图)。有学者指出,这种成熟的木构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反映了 先民们对特定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据此推断,榫卯技术在当时最主 要的作用是 ( A.构建礼器,以维系社会等级秩序 B.制作农具,以支撑精耕细作农业 C.建造宫室,以体现部落王权雏形 D.营建居所,以适应湿热地理环境 梁头郴 3.右图陶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陶盆内壁上绘有三组舞蹈人 物图案,其纹饰组合遵循严格的几何分割原则,每组舞者间距 误差不超过0.5厘米。从这一视角看,舞蹈彩纹陶盆的绘画设 计体现了先民对 ()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数学规律的应用 舞蹈纹彩陶盆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人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 案,包括生产力发展、社会明显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与国家。下列考古发现最能支持河 南地区已进人文明社会的是 () A.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符号和骨笛 B.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城遗址和青铜礼器 C.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D.仰韶遗址出现的的彩陶器和部落聚居区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5.《周易系辞下传》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刳(注:挖空)木为舟,剡(注:削)木为楫;舟楫 之利,以济(注:渡河)不通”。以下考古发掘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卞家山木桨 河姆渡骨耜 陶寺铜齿轮型器 河姆渡木结构水井 (距今4000-5000年)(距今6000-7000年) (距今约4000年) (距今5500一6000年) 6.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楚简《容成氏》记载:“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皋陶之贤也,而 欲以为后。”这些内容反映了 () A.原始民主传统在部落联盟解体时期的延续 B.夏启夺取王位是对禹政治安排的合法继承 C.先秦文献普遍质疑夏朝君主世袭的合法性 D.思想家对上古禅让制度的过度理想化追述 7.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其名并未出现在《史记》等传世史籍中。然而,殷墟妇好墓的考 古发掘,不仅证实了她的存在,还通过出土的青铜钺和甲骨卜辞,揭示了她曾率军征 战、主持祭祀的非凡事迹。这一案例最能说明 () A.《史记》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完全不可信 B.考古发现是了解远古历史的唯一可靠途径 C.实物史料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与不足 D.商朝的女性普遍可以参与军事及政治活动 8.历史课的开学第一课上,某同学在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名暗藏了两个战国时期重 要的诸侯国。我的姓,是战国后期最强大并最终完成统一的国家;我的名,代表了战国 时期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并大力拓展华夏文明空间的国家。”这位同学的名字是() A.秦赵 B.齐楚 C.秦齐 D.魏赵 9.著名学者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提到:春秋时期,一方面,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 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另外一方面,本来属于 “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周王室权威得到了空前加强 B.争霸战争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争霸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D.思想领域出现新的民族观念 10.都江堰修建及治理秉承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利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