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B 2. D 3. B 4.B 5. A 6. B 7. D 8.A 9.B 10. D 11.A 12.D 13.A 14. B 15.B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共10分。) 16:错误,“封建制”改为“奴隶制 ” 17:错误,“盘庚”改为“汤” 18:错误,“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19:错误,“孙膑”改为“孙武”或者“孙子” 20:正确 三、材料解析(第21题12分,第28题18分,共30分) 21:(1)遗址:元谋人遗址。(2分)理由: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2分) (2)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2分)原始先民:河姆渡人、半坡人。(2分) (3)价值: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约5000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2分) (4)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2分) 22.(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分) (2)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影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答出两点得4分) (3)事件:商鞅变法;(2分) 作用: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等。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答出两点得4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 9.战国时期的准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中,楚式升鼎(楚国典型礼器)的器型上借鉴了中 历史试题 原青铜鼎的铸造工艺,鼎身纹饰却入了吴越地区的龙纹样式:同时,墓中还发现了秦地生产 的半两钱。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当时〈)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A.楚国手工业技术落后 B.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1.考古发现,半坡遗址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室内有灶坑,且出土了大量粟粒:河姆渡遗址 C.各国货币制度统一 D.中原文化完全同化周边文化 的房屋多为干栏式,底部架空,出土了稻谷遗存和骨耜。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 10.《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反映了诸侯对周 A.两地生产力水平不同 B.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王应尽的义务是 C..两地部落信仰不同 D.两地手工业发展程度不同 A.定期述职 B.缴纳赋税 C.提供劳役 D.镇守弧士 2。考古学家发现,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同一墓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 11.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一组图片如下,据此判断这期公众号主题最恰当的是( ) 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爱美意识形成B.各地风俗不同C.玉器基本普及·D.出现贫富分化 3.《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 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 材料可知(。)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器 骨这 青银器头 铁制器其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铁器牛耕的出现 4.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宫殿基址面积达到了108平方米,四周有回廊环 C.治铁技术的提高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绕,并且该遗址还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璋等器物,且遗址中有明显贫富分化墓葬。”结合所学, 12.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